融资租赁作为赋能实体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,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2023年,多家租赁公司加大融资租赁业务布局,加强为小微企业提供以设备为核心的融资租赁服务。而科技公司也开始瞄准这一领域,探索通过科技手段解决融资租赁行业中租后资产管理难题。

日前,就融资租赁行业的相关话题,同数云来到位于苏州的合作伙伴——鑫联享科技(苏州)有限公司,对公司董事长杨兆义进行了专访。


图 | 杨兆义

站在鑫联享的办公室里,可以看到对面的苏州中心。鑫联享是一家产融结合的科技公司,是应用于设备融资的物联网运营闭环管理平台,也是苏州数字金融项目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。

“众所周知,买房可以分期,买车可以分期,买设备同样也可以融资分期。”杨兆义坦言。银行喜欢房产抵押贷款,原因是出现风险时房产能流转、易变现,能消除风险,但是中小企业缺少房产,有的主要是设备。

那么用设备能不能融资呢?让设备像房产一样容易流转、变现,通过消除风险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,用设备就能实现融资,不再需要额外的抵押担保,从而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。

融资租赁在我国已经发展了40多年了,但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。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业务模式还处于“类信贷”的简单融资模式,没有体现“租赁”的特征。

因为类信贷的特征明显,所以业内给出了“真租赁”、“假租赁”的说法,这种说法虽然不专业,但却道出了融资租赁的根本,融资租赁的根本和特色在于“租赁”二字,没有租赁的特色,融资租赁就会与银行信贷形成同质化竞争,是没有发展前景的。

要想体现租赁特色,融资租赁公司就不得不重视对租赁物的选择和租后管理。当前,大部分融资租赁公司在租后管理上投入较少,且租后投入主要集中在催收和不良诉讼上,专业化管控投入不足,专业度不够。

做真租赁需要很强的专业度,需要对行业熟悉、对设备了解,同时需要有海量的产业链资源,可能存在项目数量多,租后管理难度大,项目总收益低等难点。

这几年,国家多次降低银行贷款利率,意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但对银行而言,降低贷款利率就等于直接减少了银行的收益。

如果风险没有降低,且中小企业的风险在加大,那么银行就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。银行的低利率,并将业务下沉至中小企业,这给类信贷型的融资租赁公司带来了直接竞争,“抢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饭碗”杨兆义直言道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融资租赁不改变,银行就改变融资租赁。

近年来,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的快速增加,是宏观环境影响及市场同质化竞争造成的,执行回款难并非承租人的道德风险所致,因此诉讼解决不了经营不善的问题。但融资租赁公司也承担不起这么高的不良率,怎么办呢?

实际上是有解决方案的。这就涉及到融资租赁的本源特征,出现还租风险时,租赁物权对于应收债权起到担保和保障作用。

这个保障作用的前提是要做到事先的租赁物筛选、事中的租赁物监管、事后的租赁物处置变现。

当承租人不能偿还到期租金时,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选择解除合同、收回租赁物,而不是诉讼承租人、索要现金,因为承租人逾期的原因99%以上是没有现金了。

由于融资租赁公司在签订合同时,主要考察的是承租人的主体信用而非标的物的资产属性,所以在承租人出现还租风险时,只能采用诉讼回款的方式,因为设备属性不强或者没有高价、快速处置变现渠道,也造成了承租人不配合、设备拖回难、处置变现难等问题。如果从租赁开始时就按照租赁物的资产属性进行风险把控,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。